在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做我们这样的研究就如同下田一样艰辛记者专访了该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张伟

7月2日下午3时,广西河池市大化县大厚村红水河边的一片甘蔗农田。照片中的“80后”青年科学家赵盼“躺平”了。不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干不了农活”,躺平前,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的这个年轻人刚刚赶了百公里的路,收集了4个多小时的田间样品。

“做我们这样的研究必须下田,只有下田才能看到产业真正的问题,才能知道农民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赵盼说。

身体流汗,心里比吃甘蔗甜

7月2日,赵盼在隆安县丁当镇实验基地的实验田里忙活了一上午,完成4小时的样品收集,又驱车3个多小时赶了百公里的路到红水河大峡谷边上的甘蔗农田。累极了,他便躺在地上眯会儿。

中午赶上大雨,赵盼和同事们浑身被浇了个透,他们把衣服稍微晾了一下又继续工作。其实,不晾也可以,那里的37℃高温、60%湿度,不多久又会被汗水浸透。不过,赵盼还是决定晾一下。“这是对太阳的尊重。”他诙谐道。

赵盼是微生物所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仲乃琴团队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他从事的是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肥料增效及土壤微生态调理。“简单来说,就是在减少化肥用量、节省成本的情况下,大幅度地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修复土壤生态,为提高种植户经济收入提供帮助。”赵盼向《中国科学报》解释道。

近年来,在仲乃琴带领下的团队先后研发出肥料增效助剂、土壤调理型功能菌剂等产品,并建立了一套马铃薯丰产增效技术体系,这些成果有效推动了贵州、宁夏、内蒙古等地科技扶助活动,如今他们正在扩展至更广泛范围——包括甘蔗等其他主要作物试验新技术和示范项目。

作物变换,就需要调整产品配方。而你的技术适不适合本地土壤类型和耕作模式?效果如何?是否需要增加投入成本?这些问题困扰着许多人。但是在河池市已进行四年的试验中,那些敢于尝试新方法的大型农场主贡献出数十亩土地,用新技术培育出的甘蔗长势喜人。当天收获情况令人满意,用新的种植方式可见茎高茎粗指标明显超越传统方法下的表现。在那片绿油油的地面上,看着湛蓝天空,比吃到了甘蔗甜美得多的是心情满足感。(记者:冯丽妃 通讯员:纪海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