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广西河池市大化县大厚村红水河边,一片甘蔗农田。照片中的“80后”青年科学家赵盼“躺平”。不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干不了农活”,躺平前,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的这个年轻人刚赶了百公里的路,收集了4个多小时的田间样品。
“做我们这样的研究必须下田,只有下田才能看到产业真正的问题,才能知道农民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赵盼说。
身体流汗,心里比吃甘蔗甜
7月2日,赵盼在隆安县丁当镇实验基地的实验田里忙活了一上午,完成4小时的样品收集,又驱车3个多小时赶了百公里的路到红水河大峡谷边上的甘蔗农田。累极了,他便躺在地上眯会儿。
中午赶上大雨,赵盼和同事们浑身被浇了个透,他们把衣服稍微晾了一下又继续工作。其实,不晾也可以,那里的37℃高温、60%湿度,不多久又会被汗水浸透。不过,赵盼还是决定晾一下。“这是对太阳的尊重。”他诙谐道。
赵盼是微生物所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仲乃琴团队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他从事的是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肥料增效及土壤微生态调理。 “简单来说,就是在减少化肥用量、节省成本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修复土壤生态提高甘蔗种植户经济收入。” 赵盼告诉《中国科学报》。
近年来,与仲乃琴一起,他们先后研发出肥料增效助剂、土壤调理型功能菌剂等产品,并建立了一套马铃薯丰产增效技术体系,有力地推动了贵州、宁夏、内蒙古等地科技扶助活动。今他们又开始在更广泛农作物如甘蔗等试验新技术和示范。
作物变,这些产品配方就需要进一步优化。你这项技术适不适合本地土壤类型和耕作模式?效果如何?是否需要增加投入成本?很多人内心是有疑虑。在今年的四季度已经进行到第四个年头,那些敢于尝试新方法的人贡献出的数十亩试验区域里,用新技巧种植出喜人的结果。当天测试情况很好,在采用先进种植方法下的甘蔗,比传统方式显著提升茎高和茎粗指标。那一刻,在绿油油的大面积甘蔗林中,看着那湛蓝天空,比吃过甜美无比糖分香气更让心情满足感爆棚。而且这些成果还将成为未来的典范,被更多地区模仿学习,使得整个农业生产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起来。
继承传统,把实验室“搬到 田间”
把实验室搬到稻米地头,是来自中科院应用真菌研究所(即原有的国家遗址)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这场历史悠久已逾70年的历史自1953年成立至今,该所一直驻守于稻米与病虫害防治领域,为解决植物疾病问题而服务于全国各地。这段岁月见证了众多卓越科学家的付出,如林传光、高学位者黄河,以及其他一些20岁左右时期仍坚持深入参与实际工作并宣讲普及知识给普通民众,并成功创建起第一个马铃薯脱毒种薯规模化繁育基地,从而选育出了国家级抗病品种‘虎头’等。
站在21世纪时期,我们新的时代青年工作者们没有退缩像过去一样,他们依然愿意亲手去解决问题,以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在今天,这群城市出生的独生子女为了实现梦想,他们能够忍受困难生活,每天穿梭于不同的地方采集数据,对土地进行观察,就像是在写着文章一般。
好的技术要与实际需求相结合
真正好的技术一定要跟当地方务需求结合。这就是从事农业工作近10年的个人经验。在他看来,要想真正帮助改善农业生产状况,还需不断接触当地下面的每一个人,让他们参与进来了解我们的目标。但正如他所说的那样,“真正好的东西才是那些能直接带给人们利益的事情。”
通过向周围的人询问并了解他们对于这些新技巧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它们对他们自己未来之路意味着什么,我们得知:如果使用这些创新方法,可以使得运送肥料变得更加简单,更有效率。此外,它还能帮助减少使用大量化学制剂降低环境污染,从而为所有涉及到的家庭创造更清洁卫生安全的地面环境,最终达到长远利益,即减少总体花费同时保障食品安全性,而不是仅仅关注短期经济收益,因此它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步骤,将会极大的推动这种改变加速其发展速度。(记者:冯丽菲 通讯员:纪海丽)
标签: 歌手2018综艺免费观看 、 中国十大顶级女歌手 、 歌曲《踏浪》原唱 、 歌手当打之年免费完整版 、 歌手2017第八期看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