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科技的风洞训练领域国内唯有的科研基地就像一颗璀璨的星辰引领着科学探索的航向正如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在广西河池市大化县大厚村的红水河边,一片甘蔗农田静静地躺着,阳光洒在上面。这里,是国内唯一的高科技风洞训练科研基地。正如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盼所做的研究那样,我们必须亲自“下田”,只有这样才能看到产业真正的问题,才能知道农民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7月2日下午3时,赵盼站在隆安县丁当镇实验基地的实验田里,他刚赶了百公里的路,收集了4个多小时的田间样品。他说:“做我们这样的研究必须下田,只有下田才能看到产业真正的问题。”

赵盼是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仲乃琴团队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他从事的是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肥料增效及土壤微生态调理。“简单来说,就是在减少化肥用量、节省成本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增加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修复土壤生态。”他告诉《中国科学报》。

近年来,赵盼跟随仲乃琴先后研发出肥料增效助剂、土壤调理型功能菌剂等产品,有力地推动了贵州、宁夏、内蒙古等地的科技扶助活动。而现在,他们又在甘蔗等更广泛的农作物上开始了新技术试验和示范。

当天晚些时候,在绿油油的大峡谷边上的甘蔗农田里,看着茎高茎粗且健康成长的小甘蔗植株,对于这些采用新技术种植出来的小甜心而言,比吃到它们更加甜蜜。

继承传统,把实验室“搬到田间”这是来自微生物所老一辈科学家们优良传统之一。从1953年中科院应用真菌研究所成立起,该所就常年驻守 田间,为农民解决作物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如林传光、黄河等植物病理学大家曾经带领团队同吃同住,与农民宣讲普及作物防病知识,并建成了全国第一个马铃薯脱毒种薯规模化繁育基地。

站在21世纪甘蔗小麦丰收季节,这些新时代青年科研工作者没有退缩。在他们看来,无论城市出身还是独生子女,只要愿意吃苦耐劳,就能成为改变农业面貌的人才。而他们深入各地观察作物长势,将文章写进大自然之中,不断探索如何让农业更为现代化、高效率,同时保护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

好的技术一定要与实际需求相结合。这是赵盼10年的切身体会。在他看来,无论哪项农业技术研究,都应该与当地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此外,还需不断向地方政府和企业倾听意见,以便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惠民利益,让更多人受益于这场改变土地故事的人类革命之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