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2015年。湘江之畔,嫦娥五号技术负责人找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起峰,交给他一项技术难度极大的任务。这位负责人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航天五院),此人也许不会想到,5年后,于起峰给嫦娥五号装上了一双“慧眼”,辅助采样器高效完成了放样、抓罐、放罐等关键操作。
那天会面一结束,于起峰立即召集团队成员开了一个碰头会。“这是之前从未经历过的测量环境”“采样器上配置的相机已固定,无法完全满足精密视觉测量需求”……于起峰静静地听着学生们讨论。那日,他们讨论了近三个小时,仍意犹未尽。在办公区的墙上,印着这样一句话:有必要测量一切可测的,并努力使尚不可测的成为可测。这是测量学先驱伽利略的名言,也是于起峰多年来的追求,更是团队奋斗的目标。
月球上光照复杂,还有许多未知因素,传统的摄像测量方法在月面难以适用。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已进行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中尚无使用摄像測算法的人类先例,他们只能从头开始。既然硬件条件不可更改,那就对算法进行提升。迭代算法需要实验验证,那一年团队成员往北京跑了50多次,在系统调试和优化中不断摸索实践。
经过两年的打磨,这套算法已趋于成熟。但于起峰总觉得还可以“再好一点”,他要精益求精。在2017年的某一天,他把团队成员叫到一起。一开始大家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业务讨论,可没想到,他提出了一项让人意想不到的要求:既有算法并不稳定,就推翻以往方案全部重来。他要利用嫦娥五号自身结构特征完成这个任务——这是使不可见变为可见的一个请求。
接下这个任务后,与工作紧密相关的是与学生们一起熬夜加班,不停抠技术细节。最终,在模拟验证中,他们设计出的算法完美地完成信息获取任务。在12月2日22时许,当经过约19个小时的心跳工作后,该探测器顺利完成了月球表面的自动采样。此刻,“他们让‘嫦娥’看得清,对得稳、落得准”。
另一方面,由罗亚中教授带领的小组也在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不仅为环月无人交会对接零距离成功提供了关键支持,而且由于其长期深入研究该领域而被授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的荣誉称号。他2003年进入这一领域,即便知道困难重重,但依然坚持下来,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带来改变。而今,他感到了真正的心安理解,因为他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
最后,我们还有张青斌及其团队,为确保搜救力量能够迅速找到返回器提供引导信息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开发了一套动力学理论,以保证降落伞回收系统运行安全有效。在执行这一过程中的挑战包括风向变化和其他不确定性因素,但他们通过反复模型校核分析,最终建立了一套快速更新飞行管道数据并提高计算速度至1.2秒一次,从而确保搜救行动能够及时进行。当嫦娥五号顺利返回地球时,他们感到无比激动和成就感,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证明这些艰辛付出值上了千金钱财。而这些故事,无疑将被记住并激励更多青年科学家前进,让我们的星辰之旅更加壮观!
标签: 经典老歌 一人一首成名曲 、 台湾女歌手 、 最新歌手名单大全 、 2023我是歌手播出时间表 、 歌手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