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广西河池市大化县大厚村红水河边的一片甘蔗农田。照片中的“80后”青年科学家赵盼“躺平”了。不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干不了农活”,躺平前,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的这个年轻人刚赶了百公里的路,收集了4个多小时的田间样品。
做我们这样的研究必须下田,只有下田才能看到产业真正的问题,才能知道农民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赵盼说。他和同事们不仅要在实验室进行测试,还要亲自下到田间,对比不同条件下的作物生长情况,以便更好地优化技术产品。
身体流汗,心里比吃甘蔗甜 7月2日,赵盼在隆安县丁当镇实验基地的实验田里忙活了一上午,完成4小时的样品收集,又驱车3个多小时赶了百公里的路到红水河大峡谷边上的甘蔗农田。累极了,他便躺在地上眯会儿。
中午赶上大雨,他们把衣服稍微晾了一下又继续工作。其实,不晾也可以,但这也是对太阳和环境的一种尊重。在37℃高温、60%湿度的大自然中,他们身体流汗,但心里的满足感比吃甘蔗还要甜。
赵盼是微生物所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仲乃琴团队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他从事的是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肥料增效及土壤微生态调理。这不仅能够减少化肥用量、节省成本,而且能最大程度地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修复土壤生态,让种植户获得更多经济收益。
近年来,他跟随仲乃琴先后研发出肥料增效助剂、土壤调理型功能菌剂等产品,并建立了一套马铃薯丰产增效技术体系,这些成果有力推动了贵州、宁夏、内蒙古等地科技扶助活动。而现在,他们正开始在更广泛的地带,如甘蔗等作物试验新技术和示范。
面对疑惑 “你的技术适不适合本地土壤类型和耕作模式?效果如何?需要增加投入吗?”这些问题让许多人犹豫不安。但通过四年的试验,在河池市一亩两甲试验区,用新技巧培育出的甘蔗表现出色,比传统方法茎高茎粗,更显得其有效性与优势。
继承传统,把实验室搬到 田间 把实验室搬到 田间,这是来自于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自1953年成立至今,该所一直坚持将科学研究紧贴实际需求,与农民兄弟并肩战斗,为他们解决种植难题,是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
站在21世纪的大时代背景之下,这批新时代青年科研工作者没有退缩,而是在城市出生的独生子女,却能吃苦耐劳,在泥泞土地上辛勤工作,把文章写在大地球面上。“农业微生物技术成果研发出来后,我们努力在田间去示范,这离不开团队孩子们辛苦和汗水。”仲乃琴说得如此朴素而深刻。
好的技术,要与实际需求相结合 “真正好的技术一定要跟当地实际需求结合。”这是赵盼从事10年的经验总结。在他看来,一定要与当地农民打交道,看看他们需要什么,然后再去解决产业问题才行。在他的理解里,每一次踏入那片充满泥泞但充满希望的小小世界,都是一次向着更美好未来迈进的人类行为。不论是花费12元运送一包肥料还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那些细小而重要的事务都是他们不断追求改善生活质量的手段之一。而就在今天,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精神,使得那些最初怀疑眼前的变化是否真的值得信赖的人们,也逐渐转变成了支持者,他们相信未来必将更加光明灿烂,因为每一次改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份无限可能性的赠予。当天结束时,当那最后一缕阳光照亮远方,那座未知未来的山峰似乎变得更加接近,而对于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来说,无论过去还是未来的挑战,只需手牵手,就能一起勇敢前行走过那条被汗水浸透的小径。一切都只是为了那个最终目标——让人们享受健康美味且环保食品,从而创造一个更加谐谑共存的地方,最终实现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的愿望——使生命更为绚丽多彩!
标签: 2020最火歌手排名 、 老歌100首经典歌曲 、 我是歌手第1季免费观看 、 中国男歌星全部名单 、 华语乐坛最厉害的女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