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给科研老古板的秘密下田种植爱情的智慧

在广西河池市大化县的大厚村,红水河边的一片甘蔗农田里,一位年轻的科学家赵盼“躺平”了。他并非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干不了农活”,而是因为他刚刚赶了百公里的路,收集了4个多小时的田间样品。作为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的高级工程师,他深知“做我们这样的研究必须下田,只有下田才能看到产业真正的问题,才能知道农民的真实需求是什么。”

7月2日,赵盼在隆安县丁当镇实验基地忙活了一上午,将4小时的样品收集工作完成,又驱车3个多小时赶到甘蔗农田。这一天,他体会到了心比吃甘蔗甜。虽然身体流汗,但他的心里比吃过甘蔗更甜。

赵盼和同事们的心理状态与他们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关。在炎热潮湿的地面上,他们浑身被雨滴浇湿,不仅没有晾衣服,而且还继续工作。“这是对太阳的尊重。”他幽默地说。

作为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仲乃琴团队的一员,赵盼致力于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肥料增效及土壤微生态调理。他解释说:“简单来说,就是在减少化肥用量、节省成本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修复土壤生态,为种植户提供经济收入保障。”

近年来,他跟随仲乃琴先后研发出肥料增效助剂、土壤调理型功能菌剂等产品,并建立了一套马铃薯丰产增效技术体系,这些成果推动了贵州、宁夏、内蒙古等地科技扶助活动。而今,他们正将新技术试验和示范扩展至更广泛的地 域,比如甘蔗等作物。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你的技术适不适合本地土壤类型和耕作模式?是否有效?需要增加投入成本吗?这些疑虑一直困扰着许多人。但经过四年的试验,那些愿意尝试新方法的人发现,用新技术种植出的甘蔗茎高、茎粗等指标显著优于传统方法。

尽管实验室搬进了田间,但这并不是新的开始,而是继承自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从1953年成立起,即使那些只有20岁出头的小伙伴也要一起下田,与农民兄弟共度时光,与他们分享知识,以此建立起国家级抗病品种‘虎头’等。

21世纪,这份精神依然延续。在今天这个时代,有越来越多的情侣像赵盼一样,在城市以外找到共同的事业,不断探索,让爱情与工作相融合。一旦找到了正确方向,就像植物学中的某种魔法般,无需言语,便能让对方感受到其中深邃之美。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好的农业技术成果,最重要的是将其与当地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此外,还需不断向农民学习,从他们那里获取宝贵信息,以及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市场情况。这正是赵盼以及仲乃琴团队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不断摸索寻找最佳方案,为社会带去更多便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