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淮学院科研处我们的研究就像种植一棵树必须扎根于田地记黄淮学院科研处的工作人员

7月2日下午3时,广西河池市大化县大厚村红水河边的一片甘蔗农田。照片中的“80后”青年科学家赵盼“躺平”了。不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干不了农活”,躺平前,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的这个年轻人刚刚赶了百公里的路,收集了4个多小时的田间样品。

“做我们这样的研究必须下田,只有下田才能看到产业真正的问题,才能知道农民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赵盼说。

身体流汗,心里比吃甘蔗甜

7月2日,赵盼在隆安县丁当镇实验基地的实验田里忙活了一上午,完成4小时的样品收集,又驱车3个多小时赶了百公里的路到红水河大峡谷边上的甘蔗农田。累极了,他便躺在地上眯会儿。

中午赶上大雨,赵盼和同事们浑身被浇了个透,他们把衣服稍微晾了一下又继续工作。其实,不晾也可以,那里的37℃高温、60%湿度,不多久又会被汗水浸透。不过,赵盼还是决定晾一下。“这是对太阳的尊重。”他诙谐道。

赵盼是微生物所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仲乃琴团队的一名高级工程师。他从事的是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肥料增效及土壤微生态调理。“简单来说,就是在减少化肥用量、节省成本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修复土壤生态提高甘蔗种植户经济收入。”他向《中国科学报》解释道。

近年来,与仲乃琴合作,他们先后研发出肥料增效助剂、土壤调理型功能菌剂等产品,并建立了一套马铃薯丰产增效技术体系,这些成果推动着贵州、宁夏、内蒙古等地区科技扶助活动,如今他们正将这些新技术试验和示范扩展至更广泛的地位,如甘蔗等其他作物。在这里,他们需要进一步优化产品配方,因为作物变迁,所以适应本地土壤类型和耕作模式变得尤为重要。此外,还要考虑新技术是否能得到效果,以及是否需要增加投入成本。一些建议总是让人们心存疑虑。但经过四年的试验,在河池市的大部分尝试区域,那些愿意冒险尝试新方法的小规模种植者已经看到了明显结果,即采用新的种植技巧后的甘蔗茎长、高粗指标远超传统方式下的标准。当天收获情况令人满意,看着蓝天绿野之美,比吃过甜蜜的人类还幸福一些。

继承传统,把实验室“搬到田间”

把实验室搬进稻花香气围绕的地方,这是来自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传统。在1953年成立初期,当时应用真菌研究所(现中科院微生物所)就一直驻扎在各自负责地区,对抗病害知识向普通公众宣讲,并创建全国首个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选出国家级抗病品种‘虎头’等。这是一段历史,是现代青少年学者的榜样,也激励着今天这群勇往直前的青年学者们不退缩,而是在21世纪仍然深入实际操作,为解决问题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要观察植物生长状态,还要收集数据并采取相关措施分析文章内容,让它落实于每一寸土地上,“农业 微 生 技术成果研发出来后,要努力在 田 间 地 头去示范,这离不开团队孩子们辛苦与汗水。”

好技术,要结合实际需求

真正好的技术一定要跟当地实际需求相结合。这就是从十几年的经验积累来的结论之一。而对于做农业技巧研究来说,更关键的是直接接触 farmers 知道他们究竟需要什么问题才能够真正看到产业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与 farmer 的沟通了解到:运送一次包装肥料需12元人工,如果使用新的方法,不仅减少肥料本身成本,而且还能减少运输费用,从而给予 farmer 实际可见利益目前已与施可丰缔盟生态、中仓生态等企业签订6份合同涉及5项专利生产出各种类型增效型肥料开发出了马铃薯、甘蔗专用功能菌制相关产品已推广至全国范围内接下来两年即将揭晓所有这些先进手段带来的最终成效,但根据当前一切看起来很有希望只需更多次下去 “取经”,实现这一切成为现实。(记者:冯丽妃 通讯员:纪海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