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嫦娥五号任务参研人员让嫦娥看得清对得稳落得准科研成果记述

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成功,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被证实

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着陆,这一喜讯在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引起了激动人心的反应。参与该项目的科研人员无比激动,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和奉献将会被历史记载。

回顾时间到2015年,当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航天五院)交给于起峰一个技术难度极大的任务——为嫦娥五号装上“慧眼”。这位负责人可能不会想到,5年后,于起峰将嫦娥五号赋予了一双精确测量工具,使其高效完成了放样、抓罐、放罐等关键操作。

于起峰团队面临的是一个挑战:传统摄像测量方法在月面难以适用,因为光照复杂,还有许多未知因素。他们必须迭代算法,并进行系统调试、优化,在模拟环境中不断摸索实践。这需要不仅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算法的深入理解和创新思维。

经过两年的打磨,这套算法趋于成熟,但于起峰总觉得还可以更好。他提出要精益求精,即使已有算法并不稳定,他仍要求推翻以往方案,全新的开始。这个决定看似简单,却蕴含深远意义,是对技术挑战的一次重大尝试。

罗亚中教授则是在环月无人交会对接领域取得突破。在此之前,我国尚无成功实现环月无人交会对接的先例。罗亚中带领他的团队,不断优化算法,以提高效率和可靠性。在他2003年的进军“虎山”之后,他曾找遍国内外相关论文和技术报告,每天工作时间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2019年,他因对神舟八号以来历次交会对接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被授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张青斌研究员则在降落伞回收系统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及其团队为让搜救力量更快找到返回器提供了精确引导信息。这包括建立降落伞回收系统的高保真动力学模型,为我国载人飞船回收系统提供了重要参考数据;研制出国内首套飞船降落伞回收半实物仿真系统,被应用于神舟七号到神舍十一号航天任务之中。

从接下任务那一刻开始,张青斌就踏上了漫长的求索征程。他与团队成员用不同方法、不同程序验证同一问题,然后交叉比对验证结果。这一工作虽然耗费大量时间,但张青斌认为时间花得值,没有这些工作打底,就不可能取得最终成果。

随着每一次测试和改进,最终他们达到了1.2秒更新一次飞行管道数据这一目标,从而为搜救力量提供了更加精确的地理位置导引。此前,他们能达到的更新速度是10分钟/次,这意味着他们所取得的是质变性的提升,而非量变性的增加。

12月17日凌晨,一切准备就绪。当嫦娥五号顺利返回并安全着陆时,无数的心情由紧张转为释然。而那些参与过这项伟大事业的人们,无论是在哪个岗位上,都将把这一刻铭记永远,因为这是他们辛勤付出的见证,也是人类探索宇宙旅途中的又一步骤向前迈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