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让嫦娥看得清对得稳落得准记黄淮学院科研处参与嫦娥五号任务的科研人员

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成功。喜讯传到千里之外的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参与该项目的科研人员无比激动。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在本次探月任务中,该院多名科研人员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的设计与研制工作,为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探月任务贡献了多项关键技术。

时间回到2015年。湘江之畔,嫦娥五号技术负责人找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起峰,交给他一项技术难度极大的任务。这位负责人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航天五院),此人也许不会想到,5年后,于起峰给嫦娥五号装上了一双“慧眼”,辅助采样器高效完成了放样、抓罐、放罐等关键操作。

那天会面一结束,于起峰立即召集团队成员开了一个碰头会。“这是之前从未经历过的测量环境”“采样器上配置的相机已固定,无法完全满足精密视觉测量需求”……于起峰静静地听着学生们讨论。那日,他们讨论了近三个小时,还意犹未尽。在办公区的墙上,有这样一句话:有必要测量一切可测,并努力使尚不可测成为可测。这是测试学先驱伽利略的话,也是于起峰多年的追求,更是团队奋斗目标。

由于硬件条件不可更改,那就对算法进行提升。迭代算法需要实验验证,那一年团队成员往北京跑了50多次,加以系统调试和优化,在模拟环境实验中不断摸索实践。学生们带着问题从北京回来,上午11点钟,就开始集体商讨解决方案。在两年的打磨下,这套算法趋向成熟。但于起峰总觉得还可以再好一点,他要精益求精。

2017年的一天,一位来自航天 五院的人物找到了罗亚中。他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能否利用嫦娥五号自身结构特征完成测量?这是一块难啃的小骨头,但罗亚中接受挑战。他带领他的团队不停地优化算法,最终在12月2日22时许,他们设计出的算法完美地完成信息获取任务。

接下来,我们将讲述张青斌如何为精确回收提供引导信息,以及他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将飞船降落伞回收系统推向前进。此事涉及的是动力学中的复杂性,使其成为张青斌及其团队长期研究和实践的一个焦点。而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这些付出最终成功实现环月无人交会对接零突破,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刻,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显示大厅内,一幕幕历史性的画面正在展现,而张青斌正坐在椅子上,对着屏幕紧盯不放,此刻距离他进场不过几分钟,他知道这将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因为在此次任务中,他及其团队为搜救力量提供了精确引导信息,让搜索过程变得更加高效、高质量。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搜救力量更快找到返回器,从而确保整个登陆过程能够顺利进行。

当夜深入至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即将迎来这个历史性的瞬间,每个人都充满期待。当终于听到消息,“他们让‘嫦娥’看得清、对得稳、落得准——记黄淮学院科研处参与嫦娥五号任务”的喜讯传遍每个角落,无数心跳齐声响起,当人们庆祝的时候,每个人的心中都怀有一份自豪,因为我们共同见证了一段伟大的旅程。一路上的风雨,只为那一次光辉瞬间,而今晚,我们用我们的汗水和泪水书写下这一章,我想说,以后的岁岁年华,也请你陪伴我左右,不离不弃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