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下午3时,广西河池市大化县大厚村红水河边的一片甘蔗农田。照片中的“80后”青年科学家赵盼“躺平”了。 不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干不了农活”,躺平前,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的这个年轻人刚刚赶了百公里的路,收集了4个多小时的田间样品。 “做我们这样的研究必须下田,只有下田才能看到产业真正的问题,才能知道农民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赵盼说。
身体流汗,心里比吃甘蔗甜 7月2日,赵盼在隆安县丁当镇实验基地的实验田里忙活了一上午,完成4小时的样品收集,又驱车3个多小时赶了百公里的路到红水河大峡谷边上的甘蔗农田。累极了,他便躺在地上眯会儿。
中午赶上大雨,赵盼和同事们浑身被浇了个透,他们把衣服稍微晾了一下又继续工作。其实,不晾也可以,田里37℃的高温、60%的湿度,不多久又会被汗水浸透。但是,对于这位专注于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仲乃琴团队的一名高级工程师来说,这些都只是日常工作。他从事的是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肥料增效及土壤微生态调理,“简单来说,就是在减少化肥用量、节省成本的情况下,加强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修复土壤生态,为提高甘蔗种植户经济收入提供帮助。”
近年来,与仲乃琴一起,他们先后研发出肥料增效助剂、土壤调理型功能菌剂等产品,并建立了一套马铃薯丰产增效技术体系。这套体系不仅推动了贵州、宁夏、内蒙古等地科技扶助活动,也为新技术试验和示范奠定基础。在这里,他面对着很多疑虑——你的技术适不适合本地土壤类型和耕作模式?是否有效?是否需要增加投入成本?
如今,在河池市试验已进行到第四个年头,那些敢于尝试新方法的人贡献出的数十亩试验 田里,用新技术种植的大面积甘蔗长势喜人。当天收集到的数据显示,与传统工作模式相比,该地区采用先进种植技术生产的大麦茎高、高粗指标显著提升。在绿油油的地里看着湛蓝天空,比吃过甘蔗还要心满意足。
继承传统,把实验室“搬到田间” 把实验室搬到 田间地头,这是一条来自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而且自1953年成立至今,有70年的历史,它们一直驻守在这里,为解决作物种植问题而努力。“植物病理学大家如林传光、黄河等,当时他们只20岁出头,他们与农民兄弟一起下乡,一起生活,一起向农民宣讲普及作物防病知识,并建成全国第一个马铃薯脱毒种薯规模化繁育基地选育出国家级抗病品种‘虎头’。”仲乃琴回忆道。
站在21世纪甘蔗场景中的这些新时代青年科研工作者没有退缩,而是在城市出生的独生子女,却能吃得苦耐得寂寞,他们深入观察土地条件变化,以实际行动验证理论,把文章写在大的土地上。“农业微生物技术成果研发出来后,我们一定要努力去实施这份功绩,这离不开我们的辛勤劳动。”仲乃琴坚信这一点。
好技巧,要与实际需求结合 “真正好的技巧一定要跟当地实际需求结合。”这是赵盼10年的经验教训。在他看来,无论如何,都需要跟当地人民打交道才能真正理解他们所需什么,以及产业存在的问题。他通过与農民沟通了解到了他们运送一包肥料需要12元人的辛苦,如果使用新的方法,可以同时减少肥料本身成本以及运输成本,将给予農民带来巨大的利益。
目前已经通过专利转让或许可合同,与施可丰、中仓生态等企业签订6份合同(涉及5项专利),生产各种类型增效型肥料并开发出马铃薯、甘蔗专用功能菌肥相关产品已推广应用至全国范围内。但距离最后揭晓还有两年,从现在开始,再次深入下去探索更多细节,看看能否更进一步。(记者:冯丽妃 通讯员:纪海丽)
标签: 我是歌手一到八季冠军名单 、 2020歌手第八期完整版视频 、 目前中国最火的歌手是谁 、 美国歌手 、 隐藏的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