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球科研站的建设中我们需要像赵盼那样下田深入到技术和科学研究的第一线

在河池市大化县的一片甘蔗农田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赵盼躺在地上,眯着眼睛。他的身体流汗,但心里比吃甘蔗甜。今天,他赶了百公里的路程,收集了4个多小时的田间样品。这不仅是为了完成工作,更是一种对科学研究的坚持和热爱。

“做我们这样的研究必须下田,只有下田才能看到产业真正的问题,才能知道农民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赵盼说。他从事的是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肥料增效及土壤微生态调理,这项技术可以减少化肥用量、节省成本,同时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赵盼并非新手,在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他跟随仲乃琴团队先后研发出肥料增效助剂、土壤调理型功能菌剂等产品,为贵州、宁夏、内蒙古等地的科技扶助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现在,他们又在甘蔗等更广泛的农作物上开始了新技术试验和示范。

河池市的大厚村红水河边,一片充满希望的甘蔗农田。在这里,使用新技术种植的甘蔗茎高茎粗,比传统工作模式显著好。这个实验已经进行到第四年,那些敢于尝试新方法的农民贡献出的数十亩试验田里,用新技术种植的甘蔭长势喜人。

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这是来自中科院应用真菌研究所(微生物所前身)的优良传统。自1953年成立起,该所就常年驻守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作物种植中的问题,如选育出国家级抗病品种‘虎头’等。

站在21世纪的大背景下,这些青年科研工作者没有退缩,他们深入 田间地头观察作物长势,收集相关数据,将文章写在大田里。“农业微生物技术成果研发出来后,要努力在田间地头去示范。”仲乃琴说,“离不开团队孩子们辛苦和汗水。”

通过与当地实际需求相结合,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事实:好的农业技术一定要跟当地实际需求结合。一旦能够这样做,就能真正看到产业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效方案。目前,研究团队已经签订6份产业化合同,与多家企业合作生产出各种类型增效型肥料,并开发马铃薯、甘蔭专用功能菌肥,有望实现大面积推广应用。(记者:冯丽妃 通讯员:纪海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