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嫦娥五号任务参研人员他们让嫦娥看得清对得稳落得准科研项目申请书的坚定践行者

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成功。喜讯传到千里之外的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参与该项目的科研人员无比激动。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在本次探月任务中,该院多名科研人员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的设计与研制工作,为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探月任务贡献了多项关键技术。

于起峰:给“挖土”的“嫦娥”装“慧眼”

时间回到2015年。湘江之畔,嫦娥五号技术负责人找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起峰,交给他一项技术难度极大的任务。这位负责人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航天五院),此人也许不会想到,5年后,于起峰给嫦娥五号装上了一双“慧眼”,辅助采样器高效完成了放样、抓罐、放罐等关键操作。

那天会面一结束,于起峰立即召集团队成员开了一个碰头会。“这是之前从未经历过的测量环境”、“采样器上配置的相机已固定,无法完全满足精密视觉测量需求”……于起峰静静地听着学生们讨论。那日,他们讨论了近三个小时,仍意犹未尽。在办公区的墙上,印着这样一句话:有必要测量一切可测的,并努力使尚不可测的成为可测。这是测量学先驱伽利略的名言,也是于起峰多年来的追求,更是团队奋斗的目标。

罗亚中:实现环月无人交会对接零 的突破

12月6日,一条信息在罗亚中的手机屏幕跳跃:“祝贺你们,你们完成了任务。”放下手机,他揉了揉熬红的大眼睛,这份心情既紧张又释然。此前,他一直关注前方信息,将环月无人交会对接零状态推向历史新高度。他笑着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虽然心里清楚,我们的地面设备已经很成熟,但还是紧张。”

敢说出“技术成熟”,这份底气源于罗亚中多年来在交会对接领域深耕细作。他的团队成为该领域的一支强大力量。当2013年的航天五院联系他,将嫦娥 五 号环 月 交 会 对 接 轨 道 规划 任务 交 给 他 时 , 罗 亚 中 意识到了,这是一块难啃硬骨头。他带领团队不懈努力,从研究环 月 轨道交 会 模型入手,不断优化算法,以提高算法效率和可靠性。

张青斌:为精确回收提供引导信息

12月16日22时00分,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显示大厅响起忙碌的声音时,一位研究员正坐在椅子上准备迎接挑战。这就是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研究员张青斌。在此次任务中,他及其团队为让搜救力量更快找到返回器提供精确引导工作。“我太激动了,这一天我们盼了快十年,我们降落伞回收系统动力学理论在这么重要的事务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当返回器成功着陆后,他兴奋地说。

对于这个充满挑战性的过程,从计算出错风险至不断做空投验证,再到建立模型校核分析,每一步都需要极其谨慎和耐心。不仅如此,他们还要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复杂的地面风向变化及降落伞回收系统不确定因素。此刻,他们终于见证了一切付出的价值和成果。而这些,是由他们用血泪汗水铸就而非偶然所能达到的结果。(顾莹 张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