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之魂徐志远与音乐的对话

徐志远,黄梅戏音乐的传承者与创新者。他的故事,从山区的童年到上海音乐学院的学习,再到回到家乡走上黄梅戏作曲之路,每一步都充满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艺术形式不断探索的心。

在青春期,他开始接触乐器,自学成才,用竹笛和蛇皮胡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剧团中,他不仅是一名鼓手,更是作曲家,那些初尝试写出的唱段和歌曲深受演员喜爱,让他信心大增。21岁时,他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小戏的作曲、配器、指挥工作。

随着恢复高考后的梦想重燃,徐志远进入了上海音乐学院戏曲作曲进修班,这里师从何占豪、刘如曾等著名教授。在这里,他深刻体会到了肩上的责任,不仅要为自己贡献力量,还要为推动中国音乐发展尽一份力。

毕业后,徐志远放弃留校机会,将专业知识应用于黄梅戏创作。他参与创作了一系列重要作品,如《红楼梦》、《秋千架》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其对古典艺术传统的尊重,也勇于融入现代元素,使得黄梅戏更加生动多彩,并获得了广泛认可。

除了创作工作,徐志远还积极进行学术研究,为中国戲曲音樂學界貢獻寶貴論文與編著。他也擔任《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責任編輯與岳西高腔分支主編,這些工作都體現了他對黃梅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一致關注。

作为一位具有前瞻视野和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徐志远一直在思考如何让黄梅戏与年轻人沟通,让这门古老艺术形式适应时代变迁。他相信,只有不断地尝试新方法、新风格,才能让民族艺术焕发新的活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