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在中国学校的经历

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在中央政府任职期间,他因为学识渊博和敢于直言,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谊提出了多项改革建议,以巩固汉朝统治。他主张制订新的典章制度,兴礼乐,改正朔,易服色,以及改变官名等。尽管他的建议遭到了部分功臣元老的反对,但他关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论积贮疏》得到采纳,这对恢复经济、建立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起了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权贵们的阻力和佞臣邓通的进谗言,最终导致了贾谊被调往长沙国担任长沙王太傅一职。这次调动不仅剥夺了他在中央政府中的地位,也使他感到深深的心灵痛苦。他因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而感到失望,与屈原相比,他更难以接受这样的命运。当他南行途经湘江时,他写下了一首《吊屈原赋》,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同情。

贾谊生平

少年有为破格提拔

少年时,就跟着荀况学习《春秋左氏传》,后来还作过《左传》的注释。但是这些作品最终没有流传下来。他对道家的学说也有研究,并写过一些论著。他的文学才华尤其突出,对战国末期伟大的诗人屈原充满赞赏。

受到吴公推荐

当时河南郡守吴公,是原来秦朝名相李斯的同乡,又是李斯学生,对贾谊器重,把他召到门下宠爱。在吴公门下学习,受到很大的教益。这时,为了勉励大家学习,将《春秋左氏传》进行讲解。此外,由于文帝刚即位,没有采纳他的其他建议。

权贵毁谤被贬长沙

虽然文帝看好他的才能,但由于功臣显贵们如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的反对,加上邓通进讽,使得文帝逐渐疏远了他,最终导致其被貶為長沙王太傅。一路上的艰辛与孤独,使得他的心情更加沉重,当看到江水,他想到屈原并写下了《吊屈原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同情之意。

简介: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一位古代政治家及文学家的生平事迹,即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和文学巨匠——贾谊。他从小就表现出超群脱俗的人品和卓越才能,在短短时间内就获得皇室提拔,但最终因权力的斗争以及佞臣之手而遭受挫折,最终落寞归隐,从此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传奇故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