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远,黄梅戏音乐工作者,以其对黄梅戏小辞店的深入研究和创作成果闻名于世。他的音乐作品,如《红楼梦》、《秋千架》等,不仅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新的生命力,也吸引了广大年轻人对古典艺术的重视与关注。
少年时期的徐志远生活在一个文化相对闭塞的山区,他通过自学乐器,如二胡、口琴、笛子等,逐渐掌握了一些音乐技巧。中学时,他开始尝试自己编曲,并且因为成绩优秀而被岳西剧团选为鼓手,这一意外机会让他踏上了专业演艺之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志远不仅成为了一位出色的鼓手,还开始涉足作曲工作。他写出的唱段和歌曲深受演员们喜爱,这也增强了他作为一名作曲家的信心。当恢复高考后,徐志远再次有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想法,并最终以优异成绩被上海音乐学院戏曲作曲进修班录取,在那里师从何占豪、刘如曾教授。
毕业后,虽然有留校机会,但徐志远选择回到故乡岳西,从事专业黄梅戏作曲工作。在此期间,他参与创作了多部重要作品,如《红楼梦》、《秋千架》,这两部作品都融合了电声音乐和淮剧元素,为黄梅戏注入了新鲜血液。
除了个人创作之外,徐志远还积极进行学术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和著作,其中包括《黄梅戲通論》的音樂章節、《試論程長庚對京劇音樂的貢獻——兼及皮黃腔在安徽的合流》、《黃梅戲角色的音色造型》等。此外,他还担任过《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責任編輯以及岳西高腔分支主編。
关于未来发展的问题,徐志远认为,要想让民族艺术持续发展,就必须创新,不断尝试新的形式与风格。他呼吁年轻人重新审视并珍惜我们的民族艺术,同时也要勇于创新,将古典与现代结合起来,使其更加生动活泼,更能吸引现代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