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如同一位守护科技事业的翅膀,在美国逝世,留下了深厚的科学遗产和对祖国无限的热爱。他的足迹遍布于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与统计物理等领域,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高能物理事业奋斗不息。
自1972年起,李政道多次回国,不仅讲学,也是建议者与策划者。他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而荣获,这份荣誉昭示着他对祖国科技事业的贡献。2021年10月10日,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举办了庆贺李政道九十五华诞学术报告会,专家们纷纷回忆起与李政道先生共度过的时光。
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中,李政道扮演了一角坚定的支柱。1956年,当国际高能物理研究刚刚迈入第一代大型加速器实验阶段,我国提出了建造一台高能加速器的设想。但这项计划经过二十多年的曲折才得以实现,而这一切离不开李政道的心血和智慧。
王贻芳院士曾这样评价:“从物理目标到加速器方案,从人才培养到工程管理,从物理研究到国际合作,没有李先生,就不会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王贻芳还指出:“在几乎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建设一个比SPEAR亮度更高的一个量级的正负电子对撇机,是一个天方夜谭,但李政道押上了自己的声誉,全力投入。”
除了支持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还有其他许多项目,都得到了他的全力支持。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高能物理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也见证了我国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蓬勃发展,这一切都是由于李先生几十年的努力和帮助所致。
1974年,当他第二次回国访问时,他目睹了当时祖国内部人才断档严重危机,并写下《参观复旦大学的一些感想》,建议要重视基础科学发展,要从培养人才做起。在周恩来的推荐下,他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些建议,并促进了教育恢复。这份心意深远地影响着后来的教育政策,让全国各类人才培养步入正轨。此外,他倡导选择学生前往美国攻读研究生,也成功实施并推动该计划,为我国改革开放时代初期的人才交流打下坚实基础。
至今,有10多位科学家成为院士、300余人担任国际组织职务、100余人获得国际奖项及400余人成为发明家或企业家。这一切都归功于那位始终心系祖国产科事业的人——李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