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QQ牧场的科研探索中我们就像是微生物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赵盼一样必须下田去亲手种植培育让数据和经验丰

在广西河池市大化县大厚村的红水河边,一片甘蔗农田静静地躺着。这里,一个“80后”青年科学家赵盼也躺下了,他并非因为不愿工作,而是刚刚赶了百公里的路程,收集了4个多小时的田间样品。

作为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的高级工程师,赵盼深知做我们这样的研究必须下田,只有这样才能看到产业真正的问题,才能知道农民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他和同事们在隆安县丁当镇实验基地忙活了一上午,完成了4小时的样品收集,又驱车3个多小时赶到了这片甘蔗农田。

累极之后,他决定先休息一下,这不仅是对身体的一种补给,也是一种尊重自然。他的工作是利用微生物技术进行肥料增效及土壤微生态调理,以减少化肥用量、节省成本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增加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修复土壤生态提高甘蔗种植户经济收入。

近年来,赵盼与团队成员仲乃琴一起研发出肥料增效助剂、土壤调理型功能菌剂等产品,并建立了一套马铃薯丰产增效技术体系,为贵州、宁夏、内蒙古等地科技扶助活动贡献力量。而今,他们正将新技术试验扩展到更广泛的农作物上,比如甘蔗。

通过实际操作与数据分析,他们发现采用新技术种植的甘蔗茎高、茎粗显著超出传统方法。此时,在绿油油的甘蔗田里看着湛蓝天空,与同事们相比吃过甜美甘蔗的心情,更为满足和自豪。

这种把实验室搬到田间的地步,是来自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从1953年成立至今,大约70年的历史中,该所一直驻扎在田间,为解决作物病害问题而努力。在21世纪这个时代,这样的精神仍然没有变,此刻,它正在被新的面孔继续前行。

虽然他们出身于城市,但这些年轻科研工作者没有退缩。在这里,他们亲手观察作物长势,对数据精细记录,对每一粒土壤都充满敬畏之心,把文章写在大自然中。这就是农业微生物技术成果研发出来后,要付诸实践并推广的地方——需要他们努力在 田间地头去示范,这离不开他们辛苦汗水中的付出。

真正好的技术一定要跟当地实际需求结合这是赵盼十年的切身体会。他认为做农业研究,最重要的是要与当地农民打交道,从他们那里了解需求,从而看清产业存在的问题。这次试验已经持续四年,有些“胆大的”农民贡献出的数十亩试验田里的结果令人期待,那些采用新技术种植的甘蔗表现得十分喜人。

未来,还有两年的时间让这些创新得到最终验证。不过,不管怎样,每一次向泥土致敬,每一次汗水浇灌,都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而对于那些勤劳耕耘的人们来说,无论结局如何,他们都已拥有了一份无价之宝——那就是能够见证自己手中的小麦成熟,或是在炎热季节里,让人们享受到清凉甜美的小番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