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浦江国学培训之旅

刘浦江:国学培训的卓越代表,宋辽金史研究先驱

生卒年月:1961年—2015年

籍贯:重庆垫江

职业履历:

生前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长领域:

宋辽金史

中国北方民族史

简介:

刘浦江,出生于上海,是重庆垫江人。1979年,他凭借高考成绩进入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史专业,这在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学生中是独一无二的荣誉。1983年7月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党校,在文史教研部担任助教,并逐渐提升为讲师。

他曾在《怀念恩师邓广铭先生》一文中回忆自己的职业道路:“大学毕业后,我在一所说是机关又不是机关、说是学校又不像学校的学校任教,游离于学术界之外”,直至1987年10月,他前往邓广铭家,以期获得推荐进入中华书局工作。在邓广铭创办的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时,尽管当时的人事部门提出异议,但由于邓广铭坚持认为“资格取人”,最终成功调入北大。

1988年4月,刘浦江回到北京大学,一路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还曾担任2006至2010年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在他的生命旅程中,最终因病去世于2015年1月6日23点57分。

作为宋史学家邓广铭门下的弟子之一,刘浦江最初被交付读解《大金国志》,解决其中真伪问题。这标志着他开始探索辽金史领域,并且逐步展开了对三朝北盟会编的校勘工作。他的女儿 邓小南评价称:“在辽金史领域,有一定开拓之功;他不仅使用辽金文献,还兼顾宋人的记载,把辽、宋、金视为通体进行研究。此外,他还充分利用考古材料和女真文契丹文文献。”

除了深耕其主修领域外,刘浦江也致力于整体梳理中国古代文化。他自2012起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学视野中的正统论:以华夷观念为中心”。此外,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四库学”的文章,这些都反映了他对于跨越时间与空间,将不同历史事件相互联系起来理解历史的一种倾向。

作为优秀教师和真正的教授,他深受学生喜爱。何蕴琪回忆道:“他的课既有具体分析,又有宏观评论,对人对事,对国家民族,对时代,从具体事实中提炼出来。”陈恒舒则表示:“他注重我们对于基本素养训练,比如干支纪年的学习,即便是在繁体字阅读上,也让我们做到了熟悉。”

失去这样一个具有卓越成就并且拥有特殊人格魅力的同行,让许多同行感到悲痛。著名宋史学者王瑞评价道:“我常跟学生讲两句话,一是先做杂家,再做专家;二是做断代史须拥有通史视野。这也是我心向往之和身体力行方向。我看浦江的业绩,可以说这两点都达成了。他是一位博而反约的杂家,又是一位气象宏阔的专家。如果假以天年的那可真是不可限量,将会在没有大师的情况下创造奇迹。”

朋友们普遍认为 刘浦江是一个纯粹的心地善良、高尚思想、大度风骨的人,“面对挑战坎坷执著,不畏艰难”的品质使得他成为众多青年學者的精神导师。而罗新等其他同行也纷纷赞扬了他的巨大的影响力,使得国内甚至国际上有关契丹与辽 金时代的问题,都能从新的角度审视。这位伟大的知识者,就这样早逝,让世界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声音。但他的智慧与热情将永远激励着那些追求真知灼见的人们继续前进。

标签: